青春悟語 | 情感语录

  青春是一次漫長的旅行,起點和終點都是既定的。所以沿途的風景和那些陪我們一起穿越歲月悲歡離合的伙伴成了青春的梗概和意義 。

  –題記

  上大二了,如果按照周佳寧《十七歲開始蒼老》的說法,我現在已經算是遲暮老人了。

  青春是個模糊的概念,它并不像青春期有著年齡上的范圍和生理上的癥狀。有些人說青春是指的學生時代,也有人說青春是25歲以前。更有人說青春是一種精神狀態,只要你保持足夠的激情和幻想,那么你就永遠擁有青春。

  這是個懷舊的時代。不管是電影,音樂還是小說。都從不同角度表達出現代人對過去的懷念。而懷念的主題,始終是以青春為中心的。因為青春是人生的黃金時代。那些無知歲月里對世界建立起來的認識和對未來遙遠的憧憬,影響著我們整個人生的方向和性格。

  也許所有的80后都可以理直氣壯的說自己還年輕,還擁有無限的青春和前途。

  但是當我們奔波在仕途上,八面玲瓏的周旋在名利場上,說著虛偽的話,做著違心的事。和比自己大很多歲的人不亢不卑的談笑風生的時候。我們也許覺的自己真的已經不再年輕了。或者不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年齡會決定和改變一些事情,就像過了十七歲我們都會下意識的把自己劃分到成年人里。而那些與之俱來的責任和理想,都會被我們毫無怨言的背負在肩膀上。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分界線。也沒有意識到肩膀上的責任到底有多重。這只是每個人在豆蔻年華里都會有的對世界的向往。我們都渴望長大,因為世界是大人的。這是最簡單而直接的理由。

  而當我們徘徊在理想和現實中間,尋找落差的時候,當我們被世界的光怪陸離而折磨的茍延殘喘的時候,當我們被現實的無奈妥協的時候,我們才真正意識到青春的可貴。

  青春不覺老朱顏,強半銷磨簿領間。

  雖然我們曾經都那么自負,那么傲慢,那么桀驁不馴。但是回憶起來,卻更多的是蕩氣回腸。

  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完全是由校園和同學構建的。第一次去上學,第一次罰站,第一次考試不及格…無數次的第一次讓小學時代成為人生中最遙遠而清晰的記憶。而中學時代更是被稱為崢嶸歲月。在那些青澀而懵懂的思想里,所萌發和幻想出的匪夷所思,往往用最年少輕狂的形式表達出來。

  中學時代,也許不是人生中最精彩的時光。但絕對是人生中最充實的時光。

  且不說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方向的選擇和人生質量的影響。我覺的應該是細節和感情上的跌宕起伏讓中學時代彌其珍貴。

  那個第一次暗戀的女生。也許我們已經忘記了她的容貌,但我們肯定記住了她的笑容和善良。在那個相信童話的年代,我們堅守著自己的天真。

  那些和自己同甘共苦的伙伴,我們因為立場而決裂過,也因為自負而反目過。但在彼此需要幫助的時候,卻默默的竭盡全力付出。

  那些只有信念和熱情的歲月里,對自己無數次的鞭策和砥礪。那些為自己,為別人許下的愿望,承諾的誓言。

  在那些蒼白無助的年紀里,自己曾經歷過的冷冽暗淡的晝夜,孤寂落寞的晨昏。他們在漫長的歲月起伏中,與驕傲對峙,與自負對峙,與懶惰對峙。

  我們都是在取舍和遺憾里成長里起來的。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漫畫書和玩具,上中學的時候,我們會選擇人生的方向和愛好。上了大學我們會選擇愛情和生活方式。無數次的選擇,無數次的掙扎。我們在日益充盈的內心世界里尋找自己精神的寄托和歸宿。

  性相近,習相遠。人生的方向是自己選擇的。所以我們都應該義無反顧。可是兜兜轉轉,跌跌撞撞,在不斷的轉彎中,我們卻迷失在自己的選擇中。那些曾經的躊躇滿志,都在與現實的舛馳中消失不見。于是所有人都陷入一場對逝去青春的緬懷與唏噓中。尤其是中學時代,它是如此充實而豐盛。

  那是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稚氣未脫的神情里總會有帶有堅定和自信。在面對理想時,每個人的眼神里都會充滿爍亮的光芒。那是我們的信仰,它讓我們神采奕奕。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還要為作業和考試而煩惱,為計劃和行程的擱淺而無奈。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樂觀和爽朗。今天的失落,絕對不會延續到明天去。我們都會做叛逆的揮霍著自己的青春。與所有抵觸循規蹈矩的伙伴同仇敵愾。我們高唱著《海闊天空》,盡情揮灑青春的熱情與張揚。

  那是個純真的年代。所以每個人都對世界充滿悲憫。我們愿意為別人奉獻自己的一切。

  那是個敏感而細膩的年代。我們會為了一個傷感的故事而淚流滿面。我們會因為一首凄惻的音樂而哽咽啜泣,我們還會因別人的苛責而黯然傷神。

  那是一個傷感而悲壯的年代。 那是一個孤獨而顢頇的年代。那是一個溫情而知足的年代。

  在青春這部電影里,總是以遺憾為主線,以愛恨交織,悲歡離合的劇情去響徹一種精神。那些一起經歷歲月跌宕起伏的伙伴,我們共同演繹了青春的蕩氣回腸和念念不忘。

  關于青春的記憶。每個人都是百感交集的。因為我們都在回憶里尋找一種信念。一種可以烘托生命意義的信念。

  我相信我們都找到了,在小學和中學的記憶里。在遺留了我們足跡,感情和信仰的校園里。在那些曾經陪伴我們走過倉皇,走過自負,走過無知的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鼓勵中。